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节日篇 » 秋季节日

秋季节日

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少女节”。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民间习惯称其故事为“天河配”。根据神话故事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庆贺。      七夕节里,山西民间流行许多种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山西南部地区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向织女祈祷、乞巧后,拿七根绣花针并列手中,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放水中乞巧。晋北许多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灰尘飘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姑娘媳妇把绣花针涂油之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认为乞得了巧。晋西北一些地区在盆水中放豆芽,在阳光照射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形状,或蜈蚣、或水蛇、或小狗、或小鸡,倒影越复杂逼真,意喻乞巧越多。长治地区的女孩,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其结网疏密状况,越密则乞巧越多。      在山西,少男也要在七夕节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在晋南一些地区,民间青年男子七夕节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晋北地区人们则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浸水使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谓之“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现代的七夕节,山西民间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制作“巧食”的习惯,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做各种糖果,还有一些地方家家要吃西瓜,并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所以民间把七夕节看成是下雨天,说七七织女渡河会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泪落人间,便是雨水。故有“七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之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据说老年人看见后,就会明目、眼不昏。      旧时讲究七夕看天河预卜米价。七夕天河昏暗,则预示米价涨,天河明亮,则米价贱。古代有“天河目米价,太乙照时康”之说。现在的七夕节,山西民间大多地方已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只是在姑娘媳妇中间还流行着一些乞巧活动。      近百年来,七夕风俗逐渐淡泊已是公认的事实,七夕风俗许多内容赖以生存的空间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和顺南天池村一带仍然长期保存着关于七夕文化的诸多记忆。      民国《和顺县志》记载:“七月初七,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向牛郎织女乞巧。”许多村庄这天讲究吃好的、放鞭炮、贴窗花、敲锣打鼓“接织女回老家”。至今,南天池村仍然保留着七夕“看天”的习俗,晚间在院中朝南向摆上桌子或案板,上面供放着连着杆茎一起煮熟的毛豆和带包叶煮熟的玉茭。      南天池村民把许多现象与七夕联系起来编成故事,如村中有一眼古井,每至七夕井水就漫出井沿,村民曾经给井口压盖一块磨盘,据说井水上漫时能将磨盘托起。村民认为是牛郎织女显灵,至今对这口古井心怀敬意。而以南天池村为轴心,方圆2~3公里内有十多处地名、景物都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如天河池(织女下凡洗浴的地方)、天河梁(象征天河)、喜鹊山(为牛郎织女架天桥的喜鹊栖居处)、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处,今存石门)、晾衣石(织女晾衣处)、八仙洞、驴打滚(张果老让驴在此地打滚扬起漫天尘土阻止天兵天将)、簪峪(又叫磨子峪,传说王母娘娘拔下簪子在此处磨了磨后在天上划出一道天河阻隔牛女)、牛郎峪、牛郎沟、饮牛池、金牛洞、牛头山、老牛口等等,这些地名与当地的牛郎织女故事,传承至今已有七代以上。      南天池村民讲述的牛郎织女传说与民间流行的故事基本一致,但要丰富、生动得多。牛郎排行老三,居住在距南天池仅几里路的牛郎峪,其舅姓青名似海,因做食盐生意居南天池村,青似海把织女沐浴的时间地点告诉牛郎,促成了牛郎织女相识相爱。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下凡抓织女回天宫时,八仙曾经施法阻挡天神,现存的八仙洞、哪吒塔、驴打滚以及托塔李天王放塔之处都与此有关。      南天池村还传承着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韵文体吟诵。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南天池一带的村庄有演剧酬神的风俗遗存,当地人叫“敬神戏”,无论演唱什么剧本,唢呐开场过门后,演员必要吟诵一段韵文:“天河梁下一清泉,一棵椴树盖得严。谁要喝了天池水,能活长生不老仙。”“喜鹊好,喜鹊好,喜鹊展翅搭天桥。牛郎织女天桥过,不知天桥牢不牢。”此时,众人会齐声附和喊道:“牢!”现场气氛顿时高涨起来。这段韵文至少已传承了三代。      2006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和顺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和顺县“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称号。2008年6月,山西省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顺县牛郎织女文化传承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世人注目。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山西民间将其视为“鬼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合称为“冥三节”。      中国佛教借助儒学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弘扬佛法的“孝亲节”,对各地的民俗活动影响极大。山西五台山佛教界,七月十五日要举办盛大的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徒和群众纷纷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苦难。      在山西民间,七月十五目的活动主要是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七月十五日这天家家都要祭祖,祭品有纸做的衣服、元宝、纸钱,还有馍和素菜等食品。新坟在地里拜扫,老坟则在家中神纸前焚香化表叩头祭奠。      晋西北上坟祭祖,喜用馍,圆形,馍中间点个红点。祭奠完,回家时要在地里挖几颗谷子和麻,用绿线纸条缠住,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第二天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保五谷丰收。      山西各地普遍讲究这天放河灯。民间多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商行等单位,常做一只五彩木底纸船,称大法船。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莲僧,也有做成观音菩萨的。入夜,将纸船、纸灯放置河中,让其顺水漂流。      人们根据灯飘浮的情况,来判断亡灵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转,被认为让鬼魂缠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即认为亡灵得到拯救,已转生投胎了。如果灯飘得很远或靠岸,则认为亡灵已到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      晋南汾河及涑水两岸,七月十五放河灯,多用瓜皮、纸张制作。有油灯,也有蜡烛灯,中元之夜,人们祭拜之后,把灯放入河中,河里灯火通明,摇曳摆动,顺流而远远飘去,似繁星点点,带去后人一片怀祖之情。      捏花馍是中元节的另一特殊习俗,全省各地都有,以晋西北最盛。蒸花馍时,四邻都来帮忙,花馍要根据家里实有人口(包括出嫁的女儿、女婿、外甥,另立门户的儿子、儿媳及孙子等)每人摆一个,花馍讲究颇多,给老人捏成人形,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给小孩捏成羊形,称为面羊,意为小孩吃奶,双膝跪下,希望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给平辈的捏成鱼形,称面鱼,希望年年有余。现在不那么讲究了,根据主人和捏馍者的兴趣,人、虎、羊、猪、兔、狗等各种造型都有。此外,还要摆瓜、果、李、 桃、莲、菊、梅、石榴等馍,点缀以花鸟,作为走亲戚看朋友时的礼品。所有花馍,出笼后要精心着色,经巧妇们工笔彩画,栩栩如生。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山西人尤其是晋北人民已把七月十五日视作吉利吉庆的“面塑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山西河曲县西口古渡黄河边要举行“放河灯”、“燃焰火”活动,届时禹王庙古戏台唱戏三天,吸引着万千民众前往。民间称为河灯会或河灯节。夜色朦胧,民间八音班子悠长的唢呐声撩开了河灯会的序幕,365盏河灯供放于河神庙前,祭拜祝祷仪式后,乐班簇拥着河灯会主持人,举着火把、抬着河灯登上舟船。岸上司仪火把一亮,船工启动马达载着河灯逆水迎风驶向黄河上游,在急流中心抛锚停船。      此时,沿岸三、四百米人群鼎沸、礼炮轰鸣、鼓乐喧天,船工开始“放河灯”。首盏主灯为龙头彩灯,主灯下水后,顺着水流向下漂去,其余河灯按一定间隔下水,每放一盏灯鸣放礼炮一响。365盏灯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预兆着一年四季天天明明亮亮、日日吉祥如意。彩灯陆续漂行在黄河水面,远远望去,犹如串串明珠闪烁摇曳,又似金蛇银龙盘旋欢腾;黄河涛声、岸边鼓声、欢呼喝彩声、焰火爆竹声,交响奏鸣,此起彼伏,景色壮观、气氛热烈。      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其目的是普度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民间说法是鬼魂托着一只河灯,就得以投生,故长期以来民间视放河灯为做善事。      盂兰盆为梵文的音译,意译则为“救倒悬”,即救度亡灵倒悬之苦,原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活动仪式源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唐代时风行朝野,并有音乐仪仗助阵。宋明以后转变为以盆施鬼,并形成以放焰口施饿鬼为主的礼仪,逐渐取代了盆供。清亡后,民国以来民间已很少见专司“盆供”的“盂兰盆”了,但放河灯风俗却在黄河上中游一带盛行,其功用也逐渐从信仰走向娱乐。      河曲位于九曲黄河拐入晋境之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东岸口,历来河渡繁忙,船工辈出,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工常年走险于变幻莫测的黄河之中,死难者无数,放河灯活动因之备受重视。又因旧时河曲地瘠民贫,乡人多有走西口谋生者,其流亡丧命于外乡者众多,家乡人以放河灯形式祭祀他们,河灯会风俗遂稳固地传承下来。      过去许多地方“荷花灯”的底座用纸或木制成莲花瓣形,内置灯盏或蜡烛。而河曲河灯最初用瓜瓢、瓷碗做灯体,清乾隆年间县城迁至黄河边以后,河灯制作趋于精细。龙灯以木板做架,身围彩画薄纱;象征12个月的12盏工艺灯,用糕面或苇秸做灯体,棉花、纸捻做灯芯;365盏河灯则用碗、瓢葫芦或纸做成。现代的河灯除了第一盏龙灯之外,其余皆为石蜡蘸砂做底的纸灯。      清代至民国年间,河曲河灯会已成为当地固定的风俗节日。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活动被认为“封建迷信”而被停止。      1986年恢复河灯节后,一批民间艺人依据口碑资料制作河灯,其传承已历5代。河灯制作工艺多为师徒相传,以河曲南元村为典型。      河曲河灯会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符号,它的产生与发展,象征着黄河黄土儿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蕴含有民族团结友爱、勇于探索拼搏和弘扬善行的价值观念。经过时代的冲刷,其中祭亡灵、讲轮回的理念逐渐淡化,节日文化尤其是民间灯艺文化的自我张扬日益彰显。如今,黄河船运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掌握河灯制作工艺的老船工年龄均为60岁以上,民间工艺以及风俗文化传承濒于颓绝,如何挖掘、弘扬河曲河灯会的文化特色与审美亮点已成为一项抢救性的课题。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古代以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日正当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时值秋高气爽,天清云淡,皓月升空,银辉无限;浩瀚九州,万民同庆,把酒赏月,共贺团圆。中秋佳节千年传承,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经典。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这本记载周代官制的典籍中有“中秋,献良裘”以及“中秋,献矢俘”的词句,这里的“中秋”与“中春”、“季秋”等相对而言,主要是指时间,此时的“中秋”还不是人们认同的节日。中国古代自然崇拜中对月亮的崇拜极为普遍,并具有浪漫性与娱乐性的特征。      先秦至汉唐,中秋拜月、玩月、赏月、咏月逐渐形成风习,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节日要素日趋完备与丰满。北宋太宗年间(公元976~996年),官府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从宫廷到民间,从仕宦到村夫,莫不聚饮欢娱,供月祭祖,气氛十分热烈。      中秋圆月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人们对它注入了强烈的审美意识,寄托了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赋予它色彩斑斓的传奇故事和多元的文化意义。古人把中秋称为“花朝月夕”,既是秋华繁荣的自然反映,又有神话传承的人文印记。      唐代李商隐有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侮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千古名句。南宋词人刘克庄说他曾经梦游到过月宫,写下了“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朱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的豪放词句。从汉唐至今,嫦娥与月宫的神话故事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伴生了诸多风俗事象,并成为民间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      中秋风俗的核心内容是团圆。唐代白居易被贬江州,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中秋,远离家乡的他发出了“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感叹;李白对月独酌,吟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盼望与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词人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宋《梦粱录》载:“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明《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妇归宁,是日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从此,中秋月成了亲人团圆的象征,成为民族凝聚的符号。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血缘和乡情,家族兴旺、子孙发达观念的传承十分稳固,“月是故乡明”、“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词句历代颂唱不绝。因此,中秋良宵以其独有的风格和情怀包容了亿万炎黄子孙的憧憬和祝愿,包容了世代延续的追求和期盼,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出现于唐代,宋代已很讲究,明代进一步确定为节日食品。月饼是祭月供品,同时又是馈赠亲友的传统礼品。过去,山西民间很多人家都有枣木或核桃木雕刻制成的月饼模具,届时自己制作,邻里互助,早上给张家做,下午给李家做,俗称“打月饼”。月饼的传统图案有“嫦娥奔月”、“银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      山西和全国各地大致相同,月饼讲究四个一斤。晋南有的地方,讲究做一个特大月饼专供祭月用。晋西北祭月用套饼,即制作由小到大的月饼,将其垒起来像座宝塔。繁峙县有些地方将月饼做成球形,一般农家打月饼时,还专门为孩子们做一些兔形小月饼,希望他们将来能“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中秋节作为团圆节,山西人特别讲究拜月,祭月时全家团聚。外出的要在这天赶回来,出嫁女儿要在婆家过夜,新媳妇如在娘家要由女婿专程去接回。      山西祭月除月饼外,还有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全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要放到中秋节,必须在收获时精心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存下来,专为祭月。晋南传说过去有一种野兽凶猛强悍,每年八月十五总要出来伤人,而人们又拿它无奈,这种野兽的脑袋长得像西瓜,于是人们拿西瓜是解气,每到八月十五家家切西瓜、吃西瓜。毛豆要挑嫩黄的豆角,连枝煮熟,兔子最爱吃,所以人们专门为月中玉兔准备毛豆,晋西北习惯供煮熟的玉米,用意与毛豆相似。此外,还供祭苹果、葡萄、梨、柿子等。      中秋之夜,家家团聚,仰望一轮玉盘,摆上供桌,上置月饼、西瓜、毛豆、水果等,主拜者叩头敬献,口中还念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过去每到中秋市场上就有卖月光菩萨画像的,姑娘们拜月就单独设月光图拜月,心中默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有个美丽的未来。旧时山西有些地方讲究“男不拜月”,可能因月亮属阴,可晋东南则素有“女不望月”的说法,祭月则全由男子进行。如今这些讲究都不那么严格了,各地通行全家男女老少一起赏月,一齐饮宴,谈天说地,以庆丰收,以贺团圆。      拜月结束后,全家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将一个大月饼按全家人数切块,每人一份,若有外出未归者,还要特地给他留一份,待其归来时食之。      晋南中秋之夜,拜月、食月饼之后,乡里小伙子们在月色中还要打响鞭,即甩马鞭,以声大而清脆者为优。还要点硫黄火,称龙火。当月已西沉之时,人们多已进入梦乡,还会依稀听到门外街道里清脆的鞭声和孩子们的嬉戏声。      农历九月九日叫“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为“重九”、“重阳”。魏晋以来,“重阳”已成为一个节日了。重阳节活动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丰富,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放风筝等。      古代人九九登高,意在避邪。阴阳家认为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中国有“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之说。“九”代表由盈转亏,由盛转衰的不吉利数字。现在山西民间还认为“人逢九,必多灾”,民间百姓在逢九之年都要穿红衣,系红裤带,其目的亦是避灾。      重阳登高、饮酒、系茱萸避邪的习俗山西相沿至今。晋南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车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等名言。万荣县传统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      乡宁县重阳节学校停课,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高活动,家长们常有乘兴观看,一块攀登者。晋西北由于地域的原因,受北方少数民族骑射的影响,九月九日年轻人喜欢上山或去野外打兔子或山鸡。青年学生则喜欢登高野游,观赏大自然景色,并在外野餐。      九九重阳节,今天已变成象征老年人长寿的节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8年7月19日确定“九九”重阳节为本省老年节。因此,山西各地每年都在这天举办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古老的重阳节增添了现代气氛,给重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      山西各地城市,大多喜欢在九九重阳节期间举办菊花展,太原、大同、运城等地各公园的菊展都十分可观,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种面世,叶花形态都有新的发展。山西民间还讲究采菊花晾干泡饮,俗称菊花茶,有利尿、下火、解毒功效。民间中老年妇女还习惯采摘一朵野菊花插在头上或戴在胸前。      重阳糕也称“花糕”、“发糕”、“菊糕”。吃重阳糕风气至迟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明清沿袭。山西重阳糕系面食糕点,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为馅。可做九层,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取重阳之意。有的在糕上插上彩旗,以图吉利。糕谐音高,寓步步高升之意。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山等地,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这天吃重阳糕,同时还要改善生活,家境好的还设酒宴庆贺全家康乐。      山西农村妇女习惯重阳节休息,嫁出去的闺女要回娘家吃重阳糕。过去农村学校中,此日学生要给先生送糕,请先生吃饭。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