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
永乐宫 永乐宫原在芮城县的永乐镇,宫因地名,所以也就俗称为永乐宫了,它的原名叫大纯阳万寿宫。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从1959年至1965年,永乐宫由淹没区,迁至芮城县北4千米的古魏城遗址。相传道教著名人物吕洞宾诞生在永乐镇,唐代时当地的人们将吕洞宾的故宅改建为吕公祠,随着吕洞宾故事的广泛流传,人们对吕洞宾的信奉的提高,祠堂逐渐增修扩大并改建为道观。元初道观被火烧毁,之后又在原址上重建,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建成了三清、纯阳、重阳三大殿,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龙虎殿落成,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绘三清殿壁画,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纯阳宫壁画搁笔。整个营造工程几乎与元朝的历史相当。 永乐宫以山门作为建筑序列的开端,其坐向为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定式,与其它寺观庙宇的布局是相同的,但永乐宫东西两侧的建筑极少,主要是筑砌围墙,并分隔为东西轴线,主要宫殿只在长达500米的中轴线上有续排列,并向纵深发展,这种特殊的平面组合,与皇宫建筑平面布置非常相近,与山西解州关帝庙的平面特点相同,是纵深型平面的典型代表。 龙虎殿又叫无极门,是永乐宫原有的宫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内设中柱一排,并在中柱位置上开有三道门,前后檐的明次间敞开,但不安置门扇,与宋金建筑有显著的不同。檐柱柱头卷刹细微,柱底的柱础石为素覆盆式,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顶为灰布瓦覆盖,正脊仍为瓦条垒脊,保持了早期建筑的施工做法,正脊两端的龙形鸱吻造型生动,与早期的鸱吻相比,龙的动势更增强了。如果留心龙虎殿的台基,会发现后檐台基部分的礓碴,与整个台基形成一个“凹”字形,其它寺院建筑的礓碴伸出台基,而龙虎殿的礓碴却缩了回去,龙虎殿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 三清殿,因殿内原供奉三清像,所以称作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永乐宫的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整座大殿建在高2米有余的台基上,充分体现了三清殿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适应宫观道人的活动,月台建造得比较宽阔。檐柱之高度远远超过了间宽,与宋《营造法式》“柱高不越间之广”的规定明显不符,说明元代建筑不墨守成规,并敢于创新的特点。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殿内为减柱造做法,殿内的后墙和东西山墙,展示着著名的元代壁画:朝元图。殿脊为黄绿蓝三色琉璃制成的3米多高的两只盘龙鸱吻,为孔雀蓝彩釉烧制,色彩华丽,在古建筑艺术构件中体量最大,也是我国元代鸱吻中最为杰出的琉璃艺术品。 重阳殿和纯阳殿外观形制十分相似,同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设置月台,明间与次间的补间辅作斗拱均为二垛,重阳殿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纯阳殿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殿内的梁架构件稍加砍制,明显透露出元代建筑的粗犷风格。 凡到过永乐宫的游客,无不为宫内精美的壁画而赞叹不已。永乐宫4座元代建筑中,可以说是座座四壁生辉,满墙的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元代的宗教现象和社会生活,是进行历史文化与科学艺术研究的宝贵资料。4座殿宇中的壁画共计960平方米,其中仅三清殿的壁画就有403.3平方米,壁画主题内容为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即美术界熟知的“朝元图”。八位帝后为主像,在整幅画面的中心,金童、玉女、力士、帝君、宿星等神像290多个,足踏浮云,头顶紫气,构成一幅众神仙遨游仙境的虚无世界。龙虎殿内的壁画与三清殿相比,更突出了威武凶猛的气氛,画中的神荼、郁垒、神将、神吏、城隍等神像,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充分表达了每位神像的职责。纯阳殿的壁画,描写了吕洞宾道化成仙的故事,用了52组小幅壁画,细腻地刻画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降生到成仙的全部过程,构图巧妙,各组间以山水、岩石、树木相连接,画面有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再现,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市井商贾、布衣平民、莘莘学子以及农夫乞丐等人物形象,壁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元代的社会生活。重阳殿的壁画,以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与弟子“七真人”为主题内容,与纯阳殿的壁画相同,以连环画的形式,将49幅画面在故事情节上连贯起来,形象地表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度化七真人成道的传说。永乐宫的壁画技艺精湛,用笔娴熟,所表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