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 明代晋商兴起

明代晋商兴起

明代中国商业资本非常活跃,形成徽商、西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等地域性商人集团。其中徽商、西商势力最大,徽商即南直隶徽州府(治今皖南歙县)的商人,境内有新安江,又称新安商人。西商即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的兴起,与明初北方边镇的开中法有直接的联系。      明朝设九边,在中国北部沿长城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消费巨大的军事地带,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量白银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使它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市场,这条军事地带给地理位置近便的山西人提供了经商的有利条件。      洪武三年(1370)首先在大同、太原两镇实行开中,山西人捷足先登,形成中国第一批中盐商人。以后走向商屯,羽翼渐丰。东北地区山西商人的屯田点也是星罗棋布,“迩时辽东千里,晋人商屯其间,各为城堡,耕者数千万。商人争出财力,募民垦田,天顺中,斗粟值银三分,边储大裕”。      西北延绥一带,晋商有一些则“将巨资交与土商,朋合营利”,实行联合中盐。明朝文献记载九边“兵马之屯,赖召买盐引,接济军需,岁有常额。往时召集山西商人,乐认淮浙两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前去江南投司,领盐发卖,盐法疏通,边商获利”。山西商人由此获得了起家的巨大资本。      山西商人的兴起既以开中法为杠杆,它的发展自然与明朝边防军事供应体制的变化相关联。弘治五年(1492)户部尚书叶淇改纳粮边地为直接向盐运司纳银领引后,山西盐商即将目光南移,有一些开始携家南迁盐业最兴盛的淮扬一带,以便就近纳银,免却旅途携资的凶险。      当时“天下盐赋,淮南居其半,岁额百三十万引。向来山西、徽州之富人商于淮者,百数十户,蓄资以七八千万计”。      扬州为淮盐集散中心,太原的阎家、李家,河津县的刘家,襄陵县的乔家、高家,临汾的亢家,都在扬州盐市称雄,并且“流寓其间”。      其他地区:在福建,“官办各帮,酌拟匀令西商代销盐数”;在四川,“川中民贫,称为盐商者,多山陕之民”;就是边远的云贵地区,也无不以山西盐商领先。      万历四十五年(1617),明政府改引法为纲法,山西盐商又获得购销食盐的世袭经营权,一步步成为垄断性商人。      北方军事地带的马市也是山西商人兴起的一个基因。大同马市多是山西商贩,宣府镇也有潞州绸庄和泽州帕铺。顺治《云中志》载张家口“商贾皆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文献虽属清初,“踵世边居”反映的却是明代情形。      又据道光《万全志》说:张家口“八大家者,皆山右人,明时以贸易来张家口。”山西人处在蒙古游牧区和中原农业区两大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由马市致富远较徽商有利,徽商中盐或可与晋商匹故,马市却望尘莫及了。大抵明朝一代北方马市主要由山西商人垄断。      山西商人品格之一是勤俭,所谓“新安奢而山右俭”。      同时讲求信实,祖父借人银两,中途死去,债主都放弃几十年了,而“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他们很看重商德,善于将本求利,但不以利害义,亏损人格。这些素质和观念,是明代山西商人获取成功、闻名天下的主观条件。      山西境内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但同时资源丰富,各种手工业和土特产加工十分兴旺。各地商人将白银滚滚不断地运回故乡,徽商等南方商人也携资北上开中或参与马市,这些因素促成了山西的商业市镇繁荣起来。      宣德四年(1429),明政府增收商税,全国共列三十三个工商业大城市,山西即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万历中,张瀚宦游四海,遍评各省经济,称山西“以太原为省会,而平阳最富饶。大同、潞安倚边寒薄,地狭人稠,俗尚勤俭,然多玩好事末。唯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大同城因为军事性贸易,“繁荣富庶,不下江南”。就连大同以东小小的阳和驿(今山西阳高),也是“军民商贾辏集焉”。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