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菩萨顶

菩萨顶坐落于台怀镇显通寺北的灵鹫峰上。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菩萨顶是供奉真容文殊菩萨的地方,故也名“真容院”“大文殊寺”。又以它是五台山藏传佛教的首府及菩萨顶皇宫式的建筑式样而声名远播。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清顺治十六年(1659),阿王老藏被清世祖召往五台山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主管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菩萨顶以此就成了汉藏佛教的首府,所以蒙古和西藏的黄教喇嘛常到该寺居住,菩萨顶就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      菩萨顶自建寺以来,历代不废修饰。明代时,菩萨顶进行了扩建,清朝时,更下令重修菩萨顶。如今看到的菩萨顶,就是当年依照清代皇宫的模式建造的。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在清代。清朝政府非常重视“以黄教绥柔蒙藏”,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廷将这里改为喇嘛庙,康熙皇帝还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令周围地方官府一律向其进贡。      清圣祖时,为了便于皇帝临幸和蒙古王公贵族瞻仰,对菩萨顶进行了修葺,并破格准许部分建筑覆盖黄色琉璃瓦,赐予其与皇家建筑同等的规格。康熙二十三年(1684)更是敕令在菩萨顶前后大门设官永镇,守护香火供器。这在佛教四大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菩萨顶红墙黄琉璃瓦殿顶的建筑极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所以菩萨顶又有“喇嘛宫”之称。黄色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尊贵的色彩,早在唐代时就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任何人都不准使用。而菩萨顶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所以可以用黄琉璃瓦,处处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这也便是五台山的黄庙都是红墙灰瓦,唯独菩萨顶可以用红墙黄琉璃瓦的原因了。      菩萨顶有108个台阶,台阶之上是书有“灵峰胜境”横匾的彩绘牌楼,“灵峰胜境”四个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由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传说还曾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所以菩萨顶的文殊殿比天王殿、大雄宝殿都大。文殊殿俗称滴水殿,那是因为殿檐的瓦上,不论春夏秋冬,总是滴水。由于水珠落地不断,加上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色彩,于是便成了五台山一大奇观。      入山门进到寺内,两侧有鼓楼、钟楼对称配搭,中间是天王殿,殿前两侧有金刚殿和带箭文殊殿。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殿内供四大天王。金刚殿,三开间,单檐硬山顶,黄琉璃瓦盖顶。带箭文殊殿,三开间,硬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殿中佛坛上供带箭文殊,其前面为执箭文殊。天王殿正面是大雄宝殿,三开间,面宽13米,进深12.3米,单檐歇山顶,石砌束腰须弥座房基,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厦,盖黄色琉璃瓦,殿内梁上悬挂着乾隆写的“心印毗昙”御匾。佛坛上后供横三世佛,前供黄教始祖宗喀巴大师和其两个弟子克主杰·格雷贝桑、贾曹杰·达玛仁钦。台下有韦驮将军和密迹金刚,桌上有许多黄教法器。这是菩萨顶的前院。      中院有文殊殿、东西殿和康熙御笔“五台圣境”石坊一座。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面宽3间,18.8米,进深14米,九檩八椽,单檐四阿顶,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并围以汉白玉栏杆。顶覆黄色琉璃瓦,脊中间置铜质宝顶,两端置鸱吻。殿内供“三大士”。殿内梁上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写的“人天尊胜”御匾,两侧为佛龛,上置汉文《大藏经》一套及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经各一套,下为十八罗汉木雕贴金像。殿内还挂着12幅藏画,上画三世佛、宗喀巴大师和松赞干布等,笔法细腻,色泽斑澜,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这是该寺第21世札萨克大喇嘛阿旺益西从西藏请来的。总之,该殿是集建筑艺术和造像艺术于一身的、具有鲜明藏传佛教特征的梵宇皇宫。      文殊殿两旁的东西配殿,都是三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供黄教尊像。      这院后面是大锅院,南房中置有三口大铜锅,其中一口是明朝万历年间铸造的。这些大锅是寺庙里的和尚在每年腊月初八煮腊八粥敬佛并施舍给信众之用的,难怪这口万历大铜锅的口沿直径达2.04米,深也有1.15米,成为世上罕见的巨锅。      寺的东侧,从前院到后院,有过堂相通,过堂内和后院木构方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四棱碑,那是乾隆皇帝的御碑;御碑四面分书汉、蒙、藏、满四种文字,是五台山最大的碑刻。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大法会”时,除了罗睺寺之外,在菩萨顶也要举行“跳布扎”(俗称跳鬼)。这一天,喇嘛们戴上各种鬼怪面具,身穿各种奇装异服,扮成神佛鬼怪的模样,诵经跳舞。据说是为了驱邪气,也为人祈求吉祥,所以叫打鬼,或叫跳神。打鬼、跳神时,掌印喇嘛坐在八抬大轿内,鸣金开道,前呼后拥。寺庙内念经、笙管之声齐鸣,热闹非凡。      据藏文经典所记,跳布扎这一“藏传佛教”法事仪式的来历是这样的:为纪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服邪道,也为纪念僧人贝吉多吉刺杀恶王朗达玛,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庙,每年都要举行“善原日”法事,同时跳黑衣舞庆祝,以示保护众生平安。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流传到北京后,雍和宫每年也举行“善原日”法事、跳布扎活动。翌年,即康熙六十年(1721),跳布扎活动流传到五台山的喇嘛寺院,这就是菩萨顶“打鬼”的由来。      清代时,五台山随着十大青庙的出现,也形成了十大黄庙。它们分别是菩萨顶、罗寺、寿宁寺、三泉寺、七佛寺、善财洞、台麓寺、金刚窟、玉花池和涌泉寺。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