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山西的传播
佛教在山西的传播据史书记载,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在河南洛阳始建佛寺白马寺,并有西域高僧聚此弘扬佛法,使佛教逐步流布江南。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国统治。西域沙门佛图澄(231-348)与后赵王石勒会面,用佛理将其感化,阻止了屠戮,使百姓民众多所向佛。石虎即位后,也很尊重佛图澄,一时士庶多营寺庙。据史料记载,山西最早的寺庙当为永济市中条山白石寺,该寺建于永嘉五年(311)前。佛图澄在山西蒲州(今永济)等地弘法38年,常住于中条山白石寺(永济)讲经弘法,建寺度僧。 佛图澄圆寂后,弟子道安(314-385)对汉译佛经作了初步整理,主张僧侣废除世俗姓氏而以“释”为姓,还给僧侣团体制定了仪式和法规,为以后中国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打下了基础。道安曾两次分散徒众,传法四方,他自己也到过飞龙山(今浑源西南),对佛教在山西北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慧远(334-416)是雁门楼烦(今宁武附近)人,21岁皈依道安,成为高徒。他于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住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慧远除宣扬般若空宗理论外,还提倡“弥陀净土法门”,故后世净土宗尊其为初祖。 北魏天兴元年(398)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初始曾奉佛教为国教,后因太武帝偏听偏信,发动灭佛事件。文成帝于和平元年(460)继位,当即复兴佛法,令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主要石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30多年中。孝文帝时,还将五台山大孚灵鹫寺扩建,因寺侧有一花园,赐名花园寺。同时又在五台山新建佛光寺、碧山寺、菩萨顶等。灵辨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入五台山研习《华严经》,后撰《华严经论》百卷,受到皇帝的褒赞,《华严经》得以盛传,五台山也成了 研习《华严经》的风水宝地。出家于五台山佛光寺的昙鸾(476-542)研修《观无量寿经》,东魏孝静帝尊之为“神鸾”,敕住并州大寺(即大岩寺,蒙山开化寺的前身),晚年移住汾州玄中寺(在今交城),弘布净土信仰,使净土宗逐渐成为极具影响的佛教宗派。 开皇元年(581),生养于冯翊(今陕西大荔)般若尼寺的隋文帝即位,下令在五台山建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以此间是文殊菩萨道场为由,在五寺供五方文殊。炀帝即位后也到五台山巡礼文殊圣境。唐朝的多位皇帝都崇佛敬僧,尤尊五台山佛教。代宗曾颁旨各地寺庙都设文殊院,供奉文殊菩萨。宪宗则封清凉国师澄观为僧统,遂使五台山成了佛教之都。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皇族李通玄在寿阳紫金山苦注《华严经》,成为一代华严宗师。武宗(840-846在位)听信道士赵归真之谏,实行灭佛。在这场“会昌法难”中,五台山的寺庙遭到重创。 宋代立国,对佛教予以适当保护。除恢复五台山的被毁寺庙外,还新建长治的洪福寺、长子的崇庆寺等,新绛的碧落观也因太祖赵匡胤寓此而改名龙兴寺。辽代在大同建华严寺、在应县筑佛宫寺释迦塔,将佛教信仰推向新的高度。元初佛教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耶律楚材、刘秉忠等或为朝廷尊信,或居朝廷要职,对于当时山西佛教的护持与喇嘛教的发展,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代时黄教在五台山开辟了五座道场,隰县的小西天也建于明末。清朝初年佛教以喇嘛教为盛,继有禅宗诸系并起。 山西至今保存着自汉代以来兴建和修复的许多著名寺庙与石窟,以佛教为内容的壁画、雕塑、经幢、寺塔等文物古迹遍布全省,充分反映了佛教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播与发展。总之,山西的崇山峻岭间建有诸多古刹名寺,留有众多祖师高僧弘法传经的踪迹,佛教成了山西颇有影响的特色文化,而山西也因此享有“中国佛教文化博物馆”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