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古遗址 » 古遗址 » 古道遗址 » 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        秦初,为防御匈奴,修筑了两条由内地通向北疆的交通干线,其中河东干线纵贯山西省境。同时,一条驰道横穿山西南部,即沿漳水谷地至浊漳河流域的黎城、长治盆地,再向西由汾水谷地至今万荣、河津西渡黄河。西汉初年,山西北部交通发展加快,修通了自太原抵大同的道路;由太原经广武向东可通达飞狐口。东汉,温轵道沟通了晋豫两省的主道,晋冀两省的通道主要是由太原东行经太行山的井陉,由大同东南循飞狐道入冀北。 隋唐时期,隋大业年间两次在太行山修凿驰道,隋炀帝为晋王时在阳曲县西开通杨广道,为太原西北之咽喉。唐代,太原为北都,蒲州为中都,西通关中的官道有蒲津关、风陵关、龙门关;东通河北的官道有直谷关、孔岭关、故关、壶口关;南通河南的官道有天井关、长平关等近20余个。 宋代,为防御辽国,山西北部的道路得到开拓和整修,穿越夏屋山脉的道路有了更大规模的开发。为抵御西夏,九、古道遗址宋朝在黄河西岸驻守重兵,黄河东西两岸形成了粮道。金元之际,平阳向东通往潞州的通道得到加强。主要有两条,一是平阳稍北,东经府城寨过盘秀山至潞州;一是由平阳经神山、冀氏、横水、刁黄、长子达潞州。上党地区的粮食由此通道运往平阳。元代,全国实行驿站制度,山西境内的驿站多达54处,道路畅通。 明代,山西的交通线路已基本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四周的完整网络,太原西北至保德、太原东北至广灵延伸至河北蔚州、太原西南至蒲州、太原东南至泽州,道路四通八达。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一线是明政府防御鞑靼的第二道防线,三关至大同的道路较以前更为重要。驻军的同时,明政府在大同得胜堡、偏关水泉营、老营、玉林卫杀虎口设立马市,成为南北往来的大通道。清代,山西的主要道路基本上与明代相同。
1.1.30秦汉时期道路-《山西文化资源地图》审图号-晋S(2010)004号
1.1.31隋唐五代时期道路-《山西文化资源地图》审图号-晋S(2010)004号
1.1.32清代道路-《山西文化资源地图》审图号-晋S(2010)004号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