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醪糟
晋南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 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用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 烹制洪洞醪糟,需先制作一个特别的风匣炉,状如打铁炉,炉口直径26厘米左右,通炉膛前方,焊接一节长约33厘米,前细后粗直径3.3厘米的铁皮烟管,另外还需一个大的黄铜瓢。用独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纯味正,清香悠长。 醪糟被称是最初之酒,古时以黍、秫为料,蒸煮发酵,“一宿而成”,汁渣同饮,故名醪醴,后流变为醪糟。《周礼》“酒正”之“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其中事酒为糟未澄清分离的酒,即醪糟酒,也称“浊酒”。可见醪糟之饮,晋地春秋时已成风气,且开始热喝,《史记》载“(赵襄子)与代王饮,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 晋时并州刺史刘琨与代王猗卢喜饮米酒(即醪糟酒),结为兄弟,才有后来收复晋阳故事。隋唐盛行以黏稻(糯米)制醪糟,渐成现在醪糟之形,因色白又称白酒,李白有“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的诗句。又因酒出时泛泡如绿蚁,白居易乃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绝唱。五代末期,相传赵匡胤弃文习武,东渡黄河来到绛州,无钱无粮饥饿难耐。店家看他气宇不凡,做醪糟给他受用。赵匡胤不知何物,店家说:“糟汤而已”。后来赵匡胤做了皇上,思念“糟汤”,请店家赴京再制,并说“糟汤酸甜爽口,酒香心脾,以后就改叫醪糟吧。”金口玉言,醪糟之名遂传,沿袭至今。 有好米,有佳泉,必出名优醪糟,山西自古以并、绛两州与洪洞为最。并州有晋祠,祠流难老泉;洪洞广胜寺,寺流霍山泉;绛州龙兴寺,寺流鼓堆泉。三泉曾育名产江米,也酿出了名吃醪糟,加上工艺讲究,因此风味独特,百世流传。 醪糟工艺,讲究有三:一是“出米”,大火蒸、冷水冲、仔细搓,马虎不得;二是“放曲”,曲量有夏少、冬多、春秋中,各不相同;三是“酿时”,天数亦夏二、冬四、春秋三,久则必败。如此制出的醪糟,才有“香甜可口金银羹,健胃消食福寿汤”之基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