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古代以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日正当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时值秋高气爽,天清云淡,皓月升空,银辉无限;浩瀚九州,万民同庆,把酒赏月,共贺团圆。中秋佳节千年传承,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经典。 山西民间尤其讲究中秋团圆, 各地通行全家男女老少一起赏月,一起饮宴,谈天说地,以庆丰收,以贺团圆。拜月结束后,全家围坐共享祭品,将一块大月饼按人数切块,每人一份,若有外出未归者,也要特意留存一份待其归来时食之。 月饼出现于唐代,宋代时已很讲究,元末明初在民间广为流行而成风俗,明清时已确定为节日食品。山西中秋节月饼既是祭月供品,又是馈赠亲友的传统礼品。广大乡镇中家家户户都有月饼模具,届时自己制作,邻里互助,俗称“打月饼”。 月饼的图案多为“嫦娥奔月”、“犀牛望月”、“月中折桂”、“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等。山西和全国各地大致相同,讲究月饼四个一斤。晋南有的地方讲究制作一个特大月饼,专供祭月。晋西北民间多用套饼祭月,月饼由大到小垒成宝塔形。繁峙县域一带还将月饼做成球形,农家打月饼时还要专门为孩童制作一些兔形小月饼,希望他们将来能“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说到月饼,就不得不说一下咱们山西太原双合成的郭杜林晋式月饼。 山西郭杜林月饼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至光绪时,郭杜林月饼已享誉全省各地,并融入传统的中秋节风俗之中,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节日礼仪食品。 郭杜林月饼名称的来历,山西民间有一则广为流布的传说。相传清初太原城内有一家糕点铺,铺里有三位手艺高超的师傅,分别姓郭、杜、林。有一年中秋前夕,三人因喝酒误了时辰,使和好的饼面发酵了,为避免东家责怪,师傅们急中生智往发酵的面中掺和生面,并加碱面与油糖做成一种包馅饼。 不料,这批包馅饼口味新鲜别致,上市后广受百姓欢迎。从此,这种特殊技艺制作的月饼在市场上流行开来,并成为中秋节独具特色的晋式月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位师傅,便把三人的姓氏“郭杜林”合称为月饼的名称。 另有民间传说,光绪二十六年,慈禧沿太原、晋中西逃时,双合成老铺曾将郭杜林月饼作为贡品,慈禧品尝后大加赞赏,从此,郭杜林月饼便有了“清廷贡品”的声誉。又据民间口碑与史料记载,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执政期间,经常派人到柳巷双合成老铺购买郭杜林月饼,其机要秘书孙焕仑亲笔题写了“双合成”店名,双合成老铺将此制成店铺牌匾,沿用至今。 郭杜林月饼选料安全,配料讲究,工艺独特,程序严谨,制作精细,味形俱佳。郭杜林月饼制作技艺以面案功夫为最重要,讲究削弱面劲和掌控面温。用“三七水”和面,面温保持在60至70度,同时将油糖入面;酵面与烫面相结合,控制面的筋度,保证成品酥绵;蒸面时先在笼底铺麻纸,继而铺面,面上捅眼以均匀通过蒸气,蒸一小时左右,热面成团,生气发散,然后回锅再蒸;揉面讲究方向和手法,传承人总结出一种被称为“阴阳手”的揉面技艺,双手始终按一定方向运作;又总结出一种融按、揉、推为一体的揉面技艺,俗称“太极手”。揉面需要娴熟的手感和敏锐的悟性,整个制面过程,构成了双合成郭杜林月饼制作技艺绝技之一。 山西民间中秋祭月除了月饼之外,还用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全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在收获时精心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别保存,才能放到中秋节为祭月所用。 祭月毛豆要挑选嫩黄的连枝煮熟,人们因兔子爱吃嫩毛豆而专门煮熟供月中玉兔所用。晋中和顺县一带和晋西北习惯用煮熟的带苞叶玉米祭月,用意与毛豆相似。有条件的地方还用苹果、葡萄、梨子、柿子等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