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
山西是中国蚕桑生产的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蚕桑生产一直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从气候条件上说,山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大部分在140~220天,同时具有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因此有利于桑葚树积累养分,桑树叶肥肉厚,品质好;蚕体生长健壮,发病率低,吐丝量大,产茧量高。 山西养蚕织绸的历史悠久。民国15年(1926),考古学家在夏县尉郭乡西荫村土灰岭一带挖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曾发现“半割蚕茧”化石,经考证,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山西蚕桑生产的主要产区集中在晋东南一带,公元14至15世纪,潞安、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共有织机13000多台,当时流行着“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歌谣佳话,并有“潞紬遍宇内”之美誉。山西泽潞地方每年向明王朝进贡丝绸锦缎5000~10000匹,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白鹤修、史传远纂《武乡县志》卷二载:树类12种,桑居第三,于柳、槐之后;物产虫类21种,蚕居第一,蜂列第二;货类11种,丝居第一;药类51种,桑甚排列为第34种。民国《临晋县志》卷三载:该县设有桑蚕分局,境内“有桑园五处,凡二十二亩,有桑四千株,又培成二三年生桑苗四十余万株”。据查,全省有20多个县的县志文献中有关于桑、蚕、丝的记载,可见桑蚕业早已是山西民间普遍的产业。 山西境内古桑遗存,到处皆有,石楼县城关镇王村至今仍有两株近千年的古桑,仍然绿叶参天,叶质优良,仅树冠遮阴处就有半亩多地。据调查:中阳、石楼、交口、临县、离石、柳林、阳城、沁水、晋城、高平、陵川等县,仍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树近20万株。垣曲、阳城交界的原始森林里,还存有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山桑、野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