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烟草
烟草,旧称淡巴菰,亦名笋布鲁、金丝醺,又作蔫。原产美洲,明万历年经由吕宋传入我国,万历末年山西曲沃人张时英由福建带烟种回乡种植,山西始渐传播。 烟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中经过栽培而具有使用价值的有红花烟和黄花烟两大种。我国栽培的烤烟、晾烟和大部分晒烟都属于红花种,仅有一部分晒烟为黄花种。 烟草,由于品种、栽培方法和调制方法不同,可分为烤烟、晒烟、晾烟三大类别。民国年间,山西种植的烟草主要是晒烟。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烤烟、晒烟并重,其后,烤烟逐渐增多,占据主导地位。烟草除植物学分类上的种属外,从人类吸用的习惯出发,一般分为卷烟、雪茄烟、水烟、鼻烟、旱烟、嚼烟等。由于卷烟吸用方便,人们喜爱,因此卷烟是目前烟草制品中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山西市场消费最多的是卷烟,雪茄烟次之。 山西种植晒烟有近400年的历史,明朝后期,曲沃人张时英从闽中带回烟草种子,在曲沃县种植,邑民大食其利。随后,代县、临县也开始种植晒烟,以代县烟较为出名。 曲沃晒烟素负盛名,所产青烟畅销全国。清嘉庆年间,陈琮辑成的《烟草谱》中载:“衡烟出湖南,蒲城烟出江西,油丝烟出北京,青烟出山西。”山西的手工刨丝业发达于清朝,当时只是制作烟丝。至抗日战争前,制作烟丝的作坊约有100多家,主要分布在晋南、晋东南。 曲沃旱烟,主要分潮烟和生烟两大类,共有25个品种。这些品种和牌号产生于明、清两代,各销一路,其中“东生锭”(时称东生烟)远销河南、陕西和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为晋商销售的大宗。山西民间曾流行“拉不完的曲沃,填不满的平遥”民谣。 山西种植烤烟较晚。民国二十二年(1933)从河南、山东两省引进美国品种黄金烟,在曲沃、孝义、太谷、清源、临汾等5个县试种成功。次年,襄陵、沁县也开始试种烤烟。此后在5年试种推广期间,面积由0.5万亩发展到6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烟草生产经过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0—1955年是山西烟叶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全省烟田一度恢复到12万亩。1956—1960年是烟叶生产下降阶段,期间种植面积曾下降为2万亩左右。1961—1980年是烟叶生产严重受挫的时期,1980年全省烟田仅剩1.34万亩。1981—1990年是烟叶生产稳步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