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棉花

棉花,古称吉贝,又名白叠子、木棉,原产印度和非洲。      最早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云南。山西植棉的最早记载是在元代。《元一统志》称:太原路交城县,物产有“绵”(《永乐大典》卷五二零一引)。元末明初平定州也有“绵”(《永乐大典》)。当时谓之河东棉,系由新疆经甘肃、陕西传入山西。      当时种植的品种是亚洲棉和非洲棉。公元16世纪,山西棉花生产和手工业纺织就有了相当基础。明万历六年(1578),官府向农民征收棉花,数额达12.25万斤,棉布29.1万匹,在全国各司府中位列第三,已能“衣被多方”。      清初,山西棉花生产随着社会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植棉区已由晋南发展到晋中地区。《马首农言?织事篇》中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寿阳知县兰尚质从陕西引进棉花并教民纺织的记述。      棉花是山西的主要经济作物,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其副产品棉籽、棉籽短绒、棉柴和铃壳,是榨油、造纸、建材、医疗、食品和国防等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山西棉田比较分散,长期坚持种植棉花的县(市)有46个。      其中年平均5万亩以上的县有23个,年平均2~5万亩之间的县有14个,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下的县有9个。这46个植棉县中,植棉面积比较稳定的县有30个。      山西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棉区按生态条件可分为中熟、中早熟和特早熟三个棉区。      中熟棉区:包括峨嵋岭台地以南的运城盆地和中条山以南的黄河沿岸河谷地带,有运城、水济、临猗、芮城、平陆、闻喜、夏县、万荣等市县的全部和部分棉区。      中早熟棉区:包括临汾盆地及其边缘地区,运城盆地边缘的峨嵋岭台地,中条山南北两侧的丘陵台地以及晋东南的沁水河谷地一带。有侯马、曲沃、襄汾、洪洞、临汾、翼城、绛县、河津、稷山、新绛、万荣、阳城、沁水、晋城等市县。      特早熟棉区:包括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西部的河曲至乡宁间的黄河沿岸地带。本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棉田面积分布零散。经调整,目前主要分布在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祁县、平遥、太谷、介休、榆次等市县。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