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玉米,俗称玉茭子。这玉米可不是咱中国土生土长的,它原产在拉丁美洲,是在明朝嘉靖十年(1531)传入中国的,国人称作番麦,又称玉麦、玉高粱、舜王谷、玉蜀黍。明万历年间(1573~1618)传入山西后,俗称玉茭。由于易种植、产量高、用途广,很快就在各地传播开来,现在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次于小麦,居杂粮作物之首。 玉米在山西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尤其在晋中、晋西及晋北各市县,玉米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山西玉米产区按播期可划分为春播区和复播区。 春播区划分为:北部春播早熟区。包括忻州地区忻定盆地以北的山区各县和雁北一带。全区玉米种植面积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曾达3 0 0万亩,8 0年代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15%~20%。水地区多采取玉米、小麦间作,实行麦秋小倒茬方式种植,旱地多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制。 中部春播中熟区。包括晋中、吕梁两地,临汾地区东西两山、晋东南地区的中北部和忻定盆地。全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多,常年达500余万亩,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60%左右,除吕梁山区外,玉米单产水平较高,产量也比较稳定。水地区多采取玉米、小麦间套种植,旱地区多采取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方式种植,部分地力肥厚的土地实行麦秋间套两年三熟制。 南部春播晚熟区。包括运城市的中条山区各县,临汾市的中部平川区和沁水、阳城、晋城、高平一带。全区春播玉米种植面积较少,常年在100多万亩。旱地区玉米多和豆类间作,一年一熟;肥沃旱地和水地区实行玉米、小麦轮作,两年三熟。 复播区。包括洪洞以南的平川各县,麦收后复播玉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适应生育期长、产量高的杂交玉米种植,多采取小麦平作,行间套种玉米的办法,侯马以南名之为“推波套种”,侯马以北多称为“咬棒产”。 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保健物质,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玉米中还含有核黄素等营养物质。专家们对玉米、稻米、小麦等多种主食进行了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发现,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为稻米、小麦的5~10倍,而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质、植物油及维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则高8~10倍,其所含有的17种氨基酸中,有13种高于普通玉米。 祖国医学认为,玉米性平味甘,有开胃、健脾、除湿、利尿等作用,主治腹泻、消化不良、水肿等。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维生素E还可促进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玉米中还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参与下,生成谷胱甘肽氧化酶,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而丰富的钙、磷、镁、铁、硒等,及维生素A、B1、B2、B6、E和胡萝卜素等,对胆囊炎、胆结石、黄疸型肝炎和糖尿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玉米的吃法很多,如嫩玉米上市时,每天啃一个“煮棒子”最为理想;在夏天,可用大米(或小米)、玉米面熬粥喝;其他季节只用玉米面熬粥即可。熬玉米粥时,加一小匙纯碱或小苏打,可将结合型维生素B5分离出来,利于人体吸收。 玉米面加大豆粉,按3∶1的比例混合食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粗粮细吃、提高营养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