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风味小吃 » 高平烧豆腐

高平烧豆腐

高平烧豆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风味名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提起烧豆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历时三年多,赵军绝粮46天,暗相杀食,秦军围而不攻的战略手段致赵军于死地。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成为致命的“武器”。相传,考虑到受伤战士不能嚼食硬物,炊事人员便把豆子磨成豆浆。当到了最困难时期,赵军就只能用豆汤和野酸菜浆作食物了。把野酸菜浆掺到豆汤里充饥,炊事员肩挑掺杂的酸浆豆汤送到前线,激战一昼夜的士兵们没有顾上食用, 次日清晨,奇迹出现了,酸浆豆汤变成了“菽饭”,吃起来细滑无比,十分可口。      绝粮46天后,赵军被饿降,白起一夜坑杀40万降卒。古史记述:“尸骨遍野,头骸似山,血流成川,积血三尺,崔嵬杰起”。当地百姓世代憎恨白起,为了祭奠被饿降遭坑杀的亡灵,当地百姓用菽饭作供菜,就把豆腐当成白起肉,用炉火烧烤,用豆腐渣和蒜泥生姜调和成“蘸头”,表示把白起的脑浆捣成泥,与豆腐一起食用。可见其仇之深、其恨之深。      在高平,烧豆腐又被称为“白起肉”,是长平之战中上党民众“自愿走赵,不乐为秦”的历史产物,寄托着世世代代长平子民对坑杀赵兵的秦将白起的怨恨。      而豆腐可谓是“国粹”。豆腐的种类十分繁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名称也不一。在先秦之前豆子不叫豆子,叫“戎菽”或“黎菽”。《尔雅》最早记载:首称“戎菽”,还有史载“黎起”。《史记?赵世家》记载:“戎狄”和“黎”在三晋。《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戎狄事晋,四邻振动。“黎”在山西长治黎城,黎城史称“古伊耆国”,由炎帝创立。古代植物多以产地命名。《战国策?韩策》记载:“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先秦称菽,汉以后方呼豆。《史记》对这段话有异议,故称为“非麦而菽,民之所食,大抵菽饭”。“韩地险恶,山居”表明豆的产地在韩上党。1960年河南密县发掘打虎亭一号汉墓时,在墓壁上发现大面积的豆腐作坊图石刻,充分说明在汉代之前已经有了成功的豆腐制作技术。      豆腐的发明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始创。传说刘安是古代炼丹专家,母亲年迈,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刘安便命令部下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母亲饮用,又怕食之无味,加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凝结成块,形成豆腐。随后让炼丹专家们又进一步试验,最终使用石膏或盐研制成豆腐。      南宋时,朱熹首先认同“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表示认同,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代叶子奇《草本子?杂制篇》记述:“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明苏雪溪《平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知晓,多在僧家与道家”。      宋代著名田园诗人陆游在《邻曲》诗中称“拭盘堆连展,洗釜煮黎祁”。还专门注释:黎祁是豆腐,蜀人称之。清初高士奇《天禄识馀》认为“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有史记载,在元代以后,很多地方认为“豆腐”称谓不吉祥,为避“腐”字出现许多的叫法,把“黎祁”叫成“来其”,把“戎菽”叫成“菽乳”等。上党地区称“黎起”、“无骨肉”、“小宰羊”、“白起肉”等。蜀人称之“黎祁”就有一定的道理,三晋有两个地名很出名,“黎国”和“祁城”,即黎城和祁县,因长平之战与蜀地关系不大,把“起”误为“祁”也不足为怪。      高平烧豆腐的说法与众不同,是由“酸浆菜”点喂而成,酸菜是由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时期,把野菜存放陶罐发酵的余存产物。山西自古有“酸醋之始”的说法,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醋由高粱和谷子发酵而成,说明三晋制作的特殊性,喜欢吃酸性食物。这样点出的豆腐硬度高、口感劲道。切好后的大豆腐块进入第二道工序——油煎,“烧豆腐”顾名思义功夫大半在“烧”字上。油煎后的烧豆腐进入第三道工序——水煮,但水煮前还要附加一道特别的工序,在豆腐半腰要横切出一道缝隙,用来做什么呢?先卖个关子。水烧开后加入适量盐、味精、大料、花椒、蒜蓉等佐料就可以下锅煮豆腐了,豆腐水煮的时间越长,口感越老越好吃。三道工序之后,一盘皮黄肉白、松软劲道的高平烧豆腐就出锅了,在动筷子之前,豆腐中间拉开的一道缝隙就派上了用场,它就是用来添加佐料的,高平人管这些佐料叫“蘸头”。“蘸头”由姜蒜放在一起捣成泥,掺入豆腐渣、炒玉米面和盐调制而成,好蘸头配上热豆腐才能咂磨出正宗的高平味。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