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寒食节,旧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的节日,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约今山西大部)公子重耳的谋臣之一。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在外流亡多年。一次路过卫国(约今河南北部)的时候,重耳和随从被人追击,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饥困交加。这时重耳发现大臣介子推不见了,有人说他临危脱逃,重耳却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种人。果然,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给公子重耳端来碗肉汤。公子重耳狼吞虎咽吃完后,才知道这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肉来煮的汤。重耳很是感慨, 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后来,重耳真的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春秋五霸的晋文公,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而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境内)。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行为,同时也对重耳表示不满。晋文公重耳感到很对不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子推不从,重耳便命人放火焚山想撵他出来。不曾想大火烧了两天后仍不见介子推踪影,火灭后,才发现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很痛心,于是命名绵山为介山,今介休市的名称亦来源于此。重耳同时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多在清明节前第二天,宋代则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说法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过寒食节,所以也称“百五节”。流传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节前一、二、三天过寒食节的不同说法。但是,无论哪天,也无论寒食节过几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禁火寒食。 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这天不准见火,不能做饭,各地要吃准备好的面食寒燕、子推蒸饼。晋南万荣一带食凉面、凉粉、凉糕。大宁县在寒食节前一天用白面蒸大馍,称“志忠”。这种馍比平常的馒头大三四倍,上面捏放蛇、虫、鸟之类的动物,只让成年男子食用;女人吃的馍捏成大鱼形;老人吃的捏成猪头形;小孩吃的则捏成老虎形。同时,还要捏成小拇指大小的许多飞禽走兽,瓜果虫鱼,称“捏燕”,蒸熟后插在酸枣刺条上,串成一串串,象征大地回春。晋东南一带寒食节吃和菜卷饼,用白面烙成薄饼,卷入用红萝卜、菠菜、绿豆芽、粉条、芥末等调成的凉菜。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 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使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