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唐代彩塑
         线条美与装饰美的集中体现——唐代彩塑    由于受制作材料的限制,彩塑对于建筑的依赖性极大,比石雕与金属造像更易毁损而难于保存。中国的佛寺、宫观等木结构宗教建筑,隋代之前者现已荡然无存,唯山西迄今还侥幸保存下来4座唐代木结构庙宇。目前中国境内遗存的唐代彩塑除在甘肃省的敦煌和麦积山两个石窟寺尚存之外,在山西省还有61尊。中国的唐代佛寺,历经唐武宗“会昌灭法”,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全国被毁佛寺多达40000余所,还俗僧尼260000人,至于寺庙中塑像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了。 山西唐代彩塑尽管数量不多,但足以反映中国中原地区唐代彩塑的杰出成就和艺术水平。我们从这些彩塑的设色、人体比例的准确性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划等方面,均可看出唐代雕塑匠师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唐代匠师们对于佛的表现,已达纯熟阶段,充分表现了佛的睿智博识、超凡脱俗的性格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质。如果说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像还多少受到外来佛教雕塑艺术影响的话,那么,山西唐代彩塑中佛的形象就完全中国化了,并成为后世塑制佛像的楷模。菩萨像更是集中体现了唐塑艺术的成就,形象已完全女性化,其上身袒胸裸臂,肚脐外露,饰以璎珞彩带,或立或跪,婀娜多姿,身段处处显现着女性人体的曲线美,那椭圆的脸型、细腻的肌肤、丰腴的肢体流露出一种人间少女所特有的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些塑像的面部除了几分端庄与矜持之外,更多的则是善良与温柔,她们已不再是天国的神,而是更加接近山乡的村姑或王室的宫女了。菩萨造像由宋齐时期的“挺然丈夫之像”,历经隋朝迄唐而逐渐女性化,正是佛教为“取悦于众目”,迎合世俗欣赏要求而产生的变化,同时也是因为唐代雕塑匠师们重“塑性”不重“佛性”的创作倾向成为时代风尚所致。唐代雕塑艺术成就的卓著与辉煌,以及对先辈传统模式的突破,正体现于兹。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